“應收盡收、應治盡治”,在保障新冠感染者救治之余,南京的醫護人員同樣堅守一線,為急診手術、化療、透析以及新冠陽性合并其他疾病等脆弱人群的生命健康護航。
24小時的線上線下守護、徹夜不眠陪伴、14小時長時間接力……為了所有患者的安危,各大醫院多措并舉,這群醫護很拼。
24小時線上線下護航,高齡老人不停“析”
“父親終于清醒了,恢復了意識。”昨天早上在東部戰區總醫院血液凈化治療中心,68歲的夏爺爺正在做透析治療,身旁的家人看見逐漸清醒的患者頗為激動。
“前天,我父親確診病毒性肺炎。因為此前左腎切除,肺部感染后尿素氮、肌酐等指標也持續升高,體內毒素無法排出,父親出現了意識不清的狀態,于是我們立刻帶著父親來到醫院急診。”家人告訴記者,“感謝醫護人員,幫父親渡過難關。”
血透室是一個典型的“人員密集”的場所,患者免疫力差,流動性大,是新冠病毒感染的高發科室。面對新階段戰疫大考,東總血液凈化中心采取多維管控措施,力保300余名血液透析患者治療不停“析”,安全渡峰。
實施錯峰管理,時時線上溝通,緩解了大量患者焦慮。工作人員介紹:“中心透析患者平均年齡55歲,老年患者居多,60歲以上患者占比23%以上,糖尿病、高血壓、心腦血管疾病等基礎疾病多,是發展為重型及危重型新冠肺炎的易感人群。中心快速以小組為單位設立十多個透析治療區腎友微信群,第一時間發布疫情防控須知,醫務人員24小時全天候答疑解惑。確保每位患者在‘陽’了后能不恐慌,安心等待透析治療。同時通過溝通了解患者困難,幫助解決。”92歲的鐘奶奶,僅有一名女兒,女兒感染新冠后,老奶奶生活不能自理,無人送其前往透析中心治療。血透中心了解患者情況后,經多方協調,將其暫時收治腎臟科病房,解決其透析難、照護難、自理難、就餐難等切實問題。如今,女兒康復后,已將鐘奶奶順利接出院。
團隊一夜守護,“陽媽媽”順利分娩
“哇哇……”早上9時30分,一陣清脆的嬰兒啼哭聲從南京市紅十字醫院手術室傳出。經過醫護人員的努力奮戰,一個八斤八兩的大胖男寶寶順利剖宮產娩出。這是南京市紅十字醫院首位“陽媽媽”誕生的寶寶,母子平安。
近日,懷孕40+3周的王女士在家肚子一陣一陣地疼。“來紅十字醫院婦產科急診就診后,她和家屬檢測抗原均為陽性,王女士近日也出現咳嗽、鼻塞、咽部不適、食欲、嗅覺減退、乏力不適等癥狀。”醫護人員回憶,“凌晨4點,王女士出現明顯的規律宮縮,因B超顯示胎兒偏大,在試產效果不好的情況下選擇了剖宮產娩出。”
主刀婦產科主任陸樂、懷孕5個月的大肚子張雯雯醫生、剛剛“轉陰”身體稍有好轉的手術室麻醉師章方勇主任,齊力協助“陽媽媽”的剖宮產。助產士朱葉萍雖然一直身體不適,仍然堅持守著王女士一夜,給她鼓勵與安慰,“大家都抱著一個堅定的信念,我們不能倒下,因為有更多的患者需要醫護工作者的照顧。沒有一個冬天不會逾越,沒有一個春天不會來臨!”
14小時接力,挽救“超級急診”陽性患者
一場14個小時的搶救接力,省中醫院肛腸科醫護成功挽救了一位“超級急診”陽性患者生命。
一周前的一天,上午10點,高燒剛退一天的李國年主任在門診接診了一名外院轉來的58歲男性患者。“患者主訴‘肛周腫痛1周’。”經過檢查,李主任考慮患者為肛周高位復雜性膿腫,考慮到患者感染范圍極大,如果不及時進行急診手術,病情進展可能會有生命危險,于是要求患者住院手術。”隨后進一步詢問病史,確定患者為新冠核酸“陽性”。為急診手術做準備,醫生立即對患者予以急查相關檢驗、檢查。“患者血常規報告、肝腎功能多項異常,凝血功能顯著延長。”看著這些報告,黃繼承主任臉上露出隱隱的擔憂,囑咐盡快準備急診手術。
下午5點半左右,各種術前準備在緊張有序地進行。手術室里,與麻醉科武醫生溝通以后,又有了新的難題,也驗證了黃繼承主任的擔憂,“患者重癥感染伴凝血功能下降,如果進行腰椎麻醉,很可能會導致椎管內出血;但全身麻醉,患者又是陽性病人,很可能促使或加重肺部新冠感染。”經過商討以及和患者反復溝通,技術精湛的麻醉醫生還是為患者進行了腰椎麻醉。然而手術開始后,通過切口等感染部位,醫護發現患者其實所患是“壞死性筋膜炎”。“這種感染起病急、進展迅速,病情兇險,文獻報道死亡率高達67%。”所幸醫護團隊已做了充分的術前準備,全力搶救病人。4個小時手術結束后,醫護人員早已滿頭汗水,兩腿發軟。
14小時的接力守護,只是近日醫護們的一個縮影。沒有驚天動地,卻用責任與擔當為患者筑起健康防護墻。
—— 摘自2023年1月7日 《南京日報》A4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