面對伊寧市的醫療困難,南京援疆工作組近年來持續加大硬件投入,保障醫療項目資金,并打造“以院包科”精準幫扶的“組團式”醫療援疆理念,主要目的是針對性地補強伊寧醫院的薄弱科室,變“輸血供氧”為“造血制氧”。
援疆醫護中有個“鐵三角”:南京腦科醫院的劉剛、南京市第一醫院的馬躍虎、南京市紅十字醫院的楊連生,三人被大家稱為“大草原牛馬羊組合”。
“草原組合”的楊連生在伊寧市人民醫院內二科工作。“2022年3月9日上午,一位75歲的伊寧老人慕名來找援疆醫生,這位食管癌晚期患者已多日無法進食,伊寧人民醫院是二甲醫院,從未接受過這樣嚴重的患者,不過我檢查后認為,進行吻合口狹窄的擴張能緩解問題。”楊連生告訴記者。
尋得生機的患者很驚喜,3月11日迅速辦理了入院。
但楊連生的麻煩很快來了——他找遍醫院,也沒有發現手術的關鍵設備——吻合口擴張探條。
楊連生多方尋找,發現江蘇常州一家藥企有探條且價格合理,聯系后,廠家承諾會盡快發貨。然而,等待數日后的21日傍晚,廠家的反饋卻讓他措手不及了:設備已送至快遞點,疫情突襲,快遞出不去了!
楊連生慌了,他無法將這個消息告訴患者——這幾乎等于宣布患者的死亡,他實在無法面對患者絕望的眼神。
再三協調無效后,他聯系了南京后方申請支援,設備有了。楊連生聯系了快遞公司,希望把業務加急,話務員回復須先正常下單,如有問題他們也沒有辦法。
“萬幸的是下單成功了,快遞于21日晚8點被收取,隨后送到了秦淮區經貿營業點,繼而轉到金陵中轉場。22日凌晨,在中轉場完成分揀發往總集散中心。但只要快遞不上飛機,飛機不起飛,就隨時可能出意外。”楊連生告訴記者。
一夜焦慮不安。一大早,楊連生就打開了手機,發現貨物狀態停在了3月22日的凌晨1點54分,沒有再動。
無數種可能在他腦中盤旋,整個上午,楊連生都捧著手機在刷新,最終,快遞于12點57分在南京飛往烏魯木齊的航班上“已起飛”。
援疆以來,和其他隊友一樣,這位南京醫生全心全情投入工作,先后內部推廣了內鏡下痔瘡硬化劑治療、內鏡下痔瘡扎套治療等新技術4項,填補了伊寧人民醫院多項內鏡下治療空白,一季度開展腸胃鏡檢查600多例,腸胃息肉切除300多例,真情真性好技術,獲得了伊寧患者的好評。
組團支援醫院與受援醫院簽署長期幫扶協議,實施“以院包科”,選擇基礎較好、群眾就醫需求大的科室作為重點??朴枰耘嘤龀?,充分發揮支援專家技術、管理優勢;“打包移植”內地先進經驗和技術成果,借智借力,以南京鼓樓醫院、第一醫院、腦科醫院等三甲旗艦為核心,通過南京1家醫院對口幫扶本地醫院1個重點科室,重點打造運動關節科、心內腎病科、心身醫學科消化科、婦科等科室。
在伊期間,援疆專家通過“師傅帶徒弟”、“專家帶骨干”等方式,與本地醫療人才結成對子,實現人才的“傳幫帶”培養機制;組建業務骨干承接團隊,按月進行基礎理論考核、疑難病歷討論等,切實提高科室醫生業務知識和水平。
來源:人民日報、南京日報
—— 摘自2022年5月20日 人民日報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