時下,肺結節、乳腺結節、甲狀腺結節等“結節焦慮”結伴而來,包圍著中年人。為啥會有這么多結節?有了結節就要吃藥嗎?結節離癌癥究竟有多遠?本報記者進行了深入采訪。
為啥結節“纏”上中年人?
56歲的周女士在體檢中查出了“肺小結節”,她頓時慌亂了,自己剛剛退休,還沒有好好享受退休生活,怎么就被肺小結節“看中”?
于是,她開始了漫長的“求醫之路”:先在網上搜羅南京各個大醫院擅長肺小結節的專家,然后開始一個專家一個專家地“拜訪”。兩個月下來,幾乎所有的專家都讓她不要焦慮,定期拍片觀察即可,就算是惡性的,也是早早期。一聽到“惡”,周女士更恐慌了,恨不得馬上手術。周女士告訴記者,其實,體檢中,她有另外3位同事也被查出了肺小結節,也跟她一樣嚴重焦慮。
肺部結節患者,10個人中有8個伴有焦慮情緒。南京市紅十字醫院體檢中心主檢醫生、呼吸科主任醫師裴素莉告訴記者,他們體檢中心的數據顯示,越來越多的人被檢出“結節”,其中15%—20%的體檢者被檢出肺結節,甲狀腺結節和乳腺結節的檢出率更高。南京市婦幼保健院乳腺病科主任陸澄介紹,隨著影像診斷技術的進步,越來越多的乳腺結節被檢出,在女性群體中占到60%—70%。而記者從東部戰區空軍醫院體檢中心獲悉,甲狀腺結節檢出率超過40%。記者從各大醫院了解到,結節患者中,中年人占比較大,有的中年人被多種結節“糾纏”。
結節為啥成了中年人的“標配”?裴素莉說,首先是CT、B超等設備的精度和分辨率大幅提高,使以前所不能見的小結節灶可以顯現,這是造成體檢發現結節人群增多的一個重要因素。其次,人到中年,身體的各項機能和器官開始呈現出下降狀態,生活、學習、工作的節奏快,也很容易引起人體內的各種不平衡,相對容易產生結節。
得了結節要不要吃藥?
得了結節咋辦?需不需要吃藥?記者在采訪中得知,大多數結節患者不建議用藥治療,而是以隨訪為主。
江蘇省人民醫院腫瘤內科盧凱華教授說,肺部結節絕大多數是良性的,極少屬于癌前病變或者肺癌。這種疾病40歲以上人群多發,因此建議這類人群,或者有家族病史的高危人群,能夠一年做一次低劑量螺旋CT篩查。
檢查出乳腺結節后,需要綜合年齡、家族病史、乳腺結節的狀態,來進行鑒別診斷。如果有危險因素存在,例如女性直系親屬里有患乳腺癌、卵巢癌的,男性直系親屬里有患胰腺癌、前列腺癌的,那么就要通過更高級的影像診斷,甚至基因篩查的辦法來甄別是不是高危人群。陸澄說,對低危的乳腺結節,患者只需要一年一次定期隨訪就可以。
所有結節都不需要吃藥嗎?裴素莉告訴記者,甲狀腺結節一般不需要服用藥物,以隨訪為主,但如果是存在橋本氏甲狀腺炎、甲狀腺功能減退等,則需要遵醫囑適當服用藥物調控。部分結節較大壓迫氣管或長到胸腔里則需要手術治療。
結節離癌癥究竟有多遠?
記者在采訪中發現,對于“上有老下有小”的中年人來說,“結節焦慮”的焦點是:如果不及時干預,擔心結節變癌。
結節和癌癥有必然聯系嗎?不可否認,所有的肺癌都是從肺結節演變而成的,有專家認為,10個肺結節患者中約有1個會變成肺癌,但絕大多數結節一直是結節。盧凱華教授說,對于肺結節,有一部分人是“不拘小節”放任不管,有的人是“謹小慎微”,過分擔憂而寢食難安,到處咨詢或反復檢查,這兩種方式都不可取。如果確診為良性,別武斷地切除,定期隨訪很重要。江蘇省腫瘤醫院胸外科主任醫師李明也提醒,隨訪不是隨便,臨床上也遇到過“太隨便”最終釀惡果的病例,所以,當醫生說隨訪的時候,要問清楚,是3個月定期復查還是6個月復查,然后按醫囑執行。
江蘇省腫瘤醫院頭頸外科主任張園說,其實甲狀腺結節患者不必太緊張,只有10%左右的結節患者被診斷為甲狀腺癌。如果檢查確診是甲狀腺癌,要讓??漆t生根據病人、病情、病理結合指南和共識盡早規范手術。
而定期的乳房自我檢查對于早期發現乳腺疾病至關重要。南京市婦幼保健院婦女保健科副主任吳曉麗提醒,乳房定期自我檢查應每月一次,在月經干凈后一周內進行。首先觀察乳房的外觀,包括乳房的形狀、膚色,是否有皮膚凹陷,雙側乳房是否對稱; 觸摸乳房、乳腺外側及腋窩,檢查是否有腫塊、硬結;輕輕擠壓乳頭,觀察乳頭是否能夠擠出液體;最后,如果我們發現有乳頭凹陷,皮膚潰爛、皮膚橘皮樣改變、乳頭溢液、乳腺發紅、腫塊、淋巴結腫大等情況,應到醫院進一步檢查。
——摘自2022年8月15日 《金陵晚報》07版